146502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员介绍   >  吴志生
吴志生 研究员 博导 博士后合作导师    

吴志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现任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分析核心课程联盟副秘书长,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药制药新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重点优秀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

获福建省闽江学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抗疫先锋团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奖、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优秀编委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十大论文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近红外青年奖。以第一完成人主持的“中药制造测量学的理论创建、标准制订及关键技术应用”获得202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主持的“中药制造测量控制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应用”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创建了中药复方制剂从成分质量控制到功效指标的解码技术,获得2021年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获得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创建了国内第一套人工智能驱动的中药制造多单元质量数字化和信息化解决方案,获得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获得中国科协智能制造联合体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进展十五强。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二等奖。以第七完成人参与的“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理事,药物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分会秘书长等,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杂志(IF 5.5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IF 10)、中国天然药物英文版青年编委,中国中药杂志、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草药、中华中医药杂志、计算机与应用化学、世界中医药英文版编委或青年编委。科技部十四五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指南起草编制组-中药饮片组组长,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药口服制剂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咨询专家,澳门科学发展基金“融合人工智能和多組學技術開展川貝母等六種中藥的多維度質量控制研究”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组专家,中国科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创中国”项目组专家,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助力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类项目执行人,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报告蓝皮书执笔人之一,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家库专家,山东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及北京、江苏、山东、新疆、内蒙、陕西和福建等基金专家。

致力于中药制造质量控制与名方新药创制研究。形成了“瞄准药工融合-研发智能产线-赋能产业转型”的研究转化模式,提出中药制造工程学交叉学科,已形成了中药制造测量学、中药制造信息学等研究框架。主编《中药制造测量学》、《中药制造信息学》专著,研究成果入选“ 2021 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进展十五强牵头《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团体标准现已公布,承担编制智能制造创新助力中药产业发展决策建议报告,被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遴选入编指南。承担编写出版《基于“互联网+”与云计算的中药教学服务与科学研究平台》,《中药人工智能感知方法研究与应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中药大健康产业研判与建议研究》的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报告蓝皮书。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或任务(2项)、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或任务(2项)、国家博士点基金、北京科技新星计划及交叉课题、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包括在Bioresource Tech 1篇,J Control Release 1篇,Biosens Bioelectron 1篇,Acta Pharm Sin B 3篇,Green Chemistry 1篇,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1篇。

坚持立德树人、与生为伴的中医药工程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承担了《中药制药-中试实践教学》、《中药信息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数据科学》4门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以课程负责人开设《中药制造测量学》、《中药制造信息学》、《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中医药科技创新》3门课程。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导师,山东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滨州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                                                                                                                                                                                                                                                                                                                                                                                                                                                               2024年2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