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24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新华社报道陶友华老师事迹--《我们这样攀登科学高峰——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四个故事》
新华社报道陶友华老师事迹--《我们这样攀登科学高峰——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四个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30

我们这样攀登科学高峰——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四个故事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念兹在兹,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极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敢为天下先的故事】

  陶友华又在“发呆”了。坐在电脑前,抱着胳膊,望着前方,甚至没注意到有人走近。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同事都知道,陶友华一“发呆”,就是在构思新的前瞻领域的研究方向了。

  要做就做有挑战性的课题,要做就做国家有需求的前瞻领域的课题。

  这是陶友华一直坚持的信念,求学时是这样,2013年拒绝国外研究机构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长春应化所后依然如此。

  当前,国内外制造宇航服、医疗器械的高端高分子材料,都是以石化资源为原料,通过金属催化聚合的方法获得,但石化资源不可再生。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氨基酸单体,经催化聚合后,可制备高端高分子材料,难点在于找不到合适的催化剂。

  基于研究积累和国情省情,刚回国的陶友华将研究方向瞄准了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发展弱键催化的氨基酸高分子合成的新策略,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从可再生资源到高端高分子材料的转化。

  聚合釜不停歇运转,催化剂换了又换,氨基酸单体被催化了千万次,但实验一直停滞不前。

  “陶老师,我想换个方向……”面对极高的难度,短期内又无产出的希望,团队曾有成员想放弃。

  “搞科学哪那么容易,遇到困难是常事,咬牙坚持想办法解决它就好了。”陶友华召集大伙儿一起查文献、讨论解决思路。

  2020年夏天,受团队成员一句“催化剂用硒修饰后,应该能够提高溶解性”的启发,陶友华再次调整催化剂……

  两周后的一个晚上,实验室传来欢呼声:我们成功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陶友华说,“做基础研究就要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同时,要面向国家有需求的前沿方向,敢为天下先。”


  (文章节选自新华社报道《我们这样攀登科学高峰——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四个故事》)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3-05/31/c_1310723517.htm